作为其监管工作的一部分,美联储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监管压力测试,通过假定一系列经济严重受挫的情景,检测所监管的银行资本规模是否有足够的承受力。这个测试的一个缺陷是,所有的结果基于美联储的假设情景,而在他们的假设中危机往往发生在降息周期,而非加息周期。
最近的银行业动荡就证明,这种前提条件是错误的。在这场现实版压力测试中,华尔街仍旧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但仅限于大型银行。
大银行“喝汤”
过去一年,美联储以创纪录的水平加息,导致今年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倒闭,同时加密货币友好银行投资公司silvergate资本自愿清盘,引发股价波动、市场地震。
refinitiv financials的价格回报指数在13个交易日内下跌了16%,如此幅度在过去十年中仅有一次,即疫情首次爆发之际。即使现在对二次银行挤兑的担忧已逐渐消退,银行业也只收复了约一半的跌幅。
美联储此前的压力测试只针对了大型银行,由于2018年美国一项关于放松银行监管的法案,包括硅谷银行在内的中小型银行并未参与近年的压力测试。
这一次现实压力测试的结果就是,大型美国银行几乎毫发无损就稳稳度过了危机,受伤的反而是中小型银行。
紧缩的货币政策给了一些小型资产负债表上的证券狠狠一击。相反,加息对大型银行来说是个福音。那些通过向客户贷款和向储户借款之间的利差赚钱的银行赚得盆满钵满。
虽然储户也会从加息中获取部分收益,但大银行赚取的差价足以确保它们不会有任何压力。据最近公布的q1财报,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的利息收入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总计增收高达160亿美元,占其总收入的近60%。
华尔街的交易表现也相对良好,没有出现令人血压飙升的意外。由于他们的客户也担心利率的突然变化,风险偏好转向避险,固定收益类证券人气大涨。
尽管受俄乌冲突对大宗商品市场冲击影响,大银行业绩较去年有所下滑,但数据仍然异常强劲。对于高盛和摩根大通来说,2023年第一次度甚至是十年来第三好的季度。对美国银行而言,在欣欣向荣的抵押贷款交易部门加持下,本季度是自2012年以来利润最丰厚的季度。
新冠疫情之前,华尔街五大交易所最好的数据是年净收入总计750亿美元;而在过去四个季度里,它们已经创造了近1100亿美元的营收。
雷点埋在哪
目前还不确定的问题是,加息会对信贷和整个经济产生什么影响。此外,写字楼、购物中心、仓库等商业房地产也是一个雷点。大摩在上个季度承销了7000万美元的债务,大部分是其持有的商业房地产债券。而这只是2230亿美元贷款水池中的一滴,但也提醒着人们,很难从外部看到这些风险将在哪里出现。
房地产方面的投资非常多样化,不过银行通常对细节不太关注。富国银行拥有大量的房地产投资,其中商业房地产贷款的四分之一来自写字楼。它表示,虽然其账本项目众多,但都是高质量的贷款人,投资者需要相信这一点。
q1财报显示,投行业务仍然处于低谷。在五大银行中,投行咨询费下降了24%,相对于两年前的数字来说近乎腰斩。这种落差带来了收益锐减,尽管对银行的其他业务影响很小。
由于这些银行家通常是根据他们的业绩计算提成,所以他们的业务也往往是银行的盈利核心。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还有更多的测试在等待着市场。高位利率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银行贷款变得更加谨慎,放贷也会减少。
美联储刚好及格
不过,所有的大型银行前三个月的贷款均保持平稳。包括小摩ceo戴蒙、美国银行ceo莫伊尼汉在内的银行老板们,都希望避免出现“信贷紧缩”的印象。此类顾虑不难理解,因为资金大量撤出会动摇对经济的信心,这也是为什么最初美联储和美国政府费尽心思拯救银行。
然而,再融资变得更加困难,并导致违约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幸运的是,美联储对不良债务上升的情况进行了测试。
从某种角度来说,银行业的压力甚至会造福大型银行。由于避险情绪泛滥,存款从更小、更不稳定的小型银行流向了其他大型同行,例如纽约梅隆银行。另外,大摩分析师指出,在48个州拥有分行、每年营销预算高达40亿美元的小摩可能吸纳了可能在银行系统中流动存款的一半左右。而大摩本身也从中型美国银行那里获得了约200亿美元的财富管理流入。
未来美联储的压力测试可能会进行细节调整,增加更多的利率变化场景设定。对于大银行来说,这项考试应该是轻而易举的。第一季度的亮眼财报表明,它们足够强大,即使借贷成本飙升也不能轻易动摇他们的脚跟。
对于美联储而言,明智的做法是将测试范围严格地扩大道到像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这样规模较小的银行,毕竟这类银行没有经历这样的测试。
虽然这一轮的现实考验中,大型银行或许能取得了“a”级评价,但负责监管他们的美联储仅仅交出了一份刚好及格的答卷。
转载说明:此文出自于金十数据,如需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若未注明原文来源随意摘编、转载等,金十数据将保留追究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