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物价刚刚开始飙升的时候,全球各大央行还自信满满,认为通胀不是什么大问题,却没想到很快就被现实“打脸”。事实证明,目前的通胀粘性已经远超预期。
究其原因,一些经济学家把矛头指向了企业,认为他们在利用通胀“打掩护”,试图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提高他们的利润率。
当前的普遍情况是,全球抗通胀之战打得十分艰难。欧盟统计局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4月cpi指数同比上涨7.0%,环比仍呈涨势,比欧洲央行目标高三倍多。唯一令人安慰的是核心通胀,即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的cpi指数,已从3月份的5.7%的纪录高点下降到4月份的5.6%。
虽然现在全球几大央行的紧缩政策堪称疯狂,比1980年代以来任何时候的加息都更猛更快,但是至少目前来说,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许多地区通胀仍然高得吓人。
在物价飞涨的大趋势下,近几个月的企业似乎有充分的理由涨价,毕竟之前的新冠疫情造成了供应链中断,俄乌冲突后能源供应紧张、食品和原材料短缺拉高成本。
但是涨价和抬价是两回事。已经有迹象表明,部分企业的价格上升幅度超过了上述事件增加的额外成本。
据欧洲央行的经济学家称,有些企业一直打着通胀的旗号哄抬价格,以此赚取更丰厚的利润。而这才是去年下半年通胀疯涨背后的一个关键导火索,涨薪对通胀的影响反而不大。
建筑材料制造商holcim的首席执行官jan philipp jenisch在最近的一次财报电话会议上说:
“我们处于这种通胀的环境中已经将近两年了......我们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方式进行定价,因此我们的业绩并没有受到影响。相反,利润率正得到改善。”
令人费解的一点就是消费者为什么会如此配合企业涨价。经济学家认为,一般来说企业提高价格无异于把客户推向不涨价的竞争对手,
问题就是现在是非一般时期。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经济学助理教授isabella weber和同校老师evan wasner联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在罕见的情况下,比如疫情后经济复苏时期,由于成本上升,涨价成为了各家企业心照不宣的默契,因此也就无需担心出现“只有一家涨”的尴尬局面。
这两位经济学教授写道,根据对美国企业高管近期财报电话会议的分析,这种高定价模式已经出现。他们说:“我们确实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定价问题。成本冲击,或原材料短缺会导致涨价的企业之间形成一种隐性协议,因此他们可以预期其他人也会采取同样的行动。”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消费者异常地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
瑞银全球财富管理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paul donovan表示,企业正在押注消费者会顺从,因为供应瓶颈和能源价格上涨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donovan说:
“他们有信心说服消费者,说服他们涨价不是企业的错,避免对品牌的损害。”
大型快消公司最近一轮的财报电话会证明了这一点。食品和保健品公司雀巢ceo马克·施奈德(mark schneider)上周表示,之所以涨价9.8%,是为了弥补前两年的成本增长。据悉,今年雀巢第一季度的销售额上涨了5.6%。
施耐德在与分析师的通话中说:“我们仍在挽救之前遭受的一些亏损。”
同样,欧洲食品价格持续疯涨的一大原因似乎是企业逐利而非成本上升。的确,对于食品这样的能源密集型产业,成本,尤其是能源成本上涨,是去年年中后食品价格飙升的重要因素。
但据保险公司安联的经济学家计算统计,涨价幅度中大约有10%的目的是为了获利。鉴于食品供应链中的关键一环仅由少数公司把关,这一说法完全是有可能的。就如安联集团首席经济学家ludovic subran所说的:“食品行业的竞争不够激烈,尤其是在分销领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在投机牟利。只不过,一些制造企业妄图“浑水摸鱼”,会给其他终端零售商带来压力,甚至造成“谁不涨谁挨骂”的局面。
比如最近几个月,德国最大的零售商edeka就在抱怨其供应商的无理定价,并选择停止了进货库存。
edeka首席执行官markus mosa回应道:
“我们呼吁品牌产品行业履行其责任,停止人为地推高通货膨胀。”
抛开这些高定价行为不谈,好消息是有迹象表明,食品价格通胀开始放缓了。法国4月的食品价格同比涨幅14.9%,较3月份的15.9%有所放缓。德国食品通胀也从22.3%减速至17.2%。但英国方面,英国零售商协会表示4月的食品通胀再次加速,创下了历史新高。
无论通胀如何,多位企业高管均表示,消费者越来越抗拒涨价了。雀巢公司的首席财务官francois-xavier roger坦言:“我们可能会看到定价下调”。上个月,宝洁公司q1财报显示,得益于价格上调,其一季度收益增加。不过报告同时警告道,这一盈利策略是有局限性的,消费者会转向更便宜的替代品。
宝洁ceo莫勒(jon moeller)称:
“我们已经几番调价,不仅是基于现有价格进行调整,还要对标竞品价差。因为这轮高定价周期已过,而且我们需要继续对此保持敏感。”
在瑞银的donovan看来,来自市场监督不断加强,利润驱动的通胀时期可能已接近尾声。现下企业们或将需要重新评估是否继续高定价模式,在他们得出结论之前,“物廉价高”的局面也许还会维持一段时间。
转载说明:此文出自于金十数据,如需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若未注明原文来源随意摘编、转载等,金十数据将保留追究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