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魔咒真的存在?细数a股历史上的日历效应 -亚博电竞网

五月魔咒真的存在?细数a股历史上的日历效应

765

0

2019-05-07 20:25:17

导读: 投资中有一句古话:sell in may and go away。意思是到了5月就应该卖出股票,然后等到10月再回来。a股市场上也有5月魔咒吗?还有哪些需要留意的“日历效应”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d:deepinsightapp),作者:朱昂


投资中有一句古话:sell in may and go away。意思是到了5月就应该卖出股票,然后等到10月再回来。恰逢市场进入5月第一个交易日就出现大跌,而2015年那一次大牛市的顶部就是出现在5月,那么市场上真的有5月魔咒吗?除了5月魔咒,a股还有哪些需要留意的“日历效应”呢?

a股历史上两次牛市中的“5月魔咒”

过去十几年,a股历史上真正的大牛市出现次数并不多。大部分人记忆最深刻就是两次大牛市:2007年创6124点的大牛市,以及2015年突破5000点的大牛市。非常巧合的是,这两次大牛市都出现了“5月魔咒”!

2007年5月30日,因为当时市场炒作气氛过度,出现了印花税上调的政策,导致a股的那轮大牛市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在几天之内,许多个股跌幅高达40%以上。虽然这一次的调整并非牛市终结,但市场风格在调整之后出现了巨大变化。之前投机炒作的小股票和题材股基本上熄火,而以机构投资者重仓的蓝筹股出现了一大波上涨。由于当时经济基本面还是靠投资拉动,后面一波涨幅较大的股票都是以周期股为代表。

2015年的大牛市,上证指数也是在5月28日出现了单日6.5%的巨大下跌,成交量突破1.2万亿。调整之后虽然指数再创新高,那回头看那已经是强弩之末,上证指数也在两周内见到了此次牛市的大顶,从此开始了持续的几轮暴跌。

两轮牛市都在5月出现了剧烈调整,并且对其之后的走势产生了巨大影响。

比较巧合的是,2015年5月6日,笔者曾经在写了一篇对于sell in may的观点。当时也提出了5月需要谨慎的观点。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原文链接,里面也包含了一些错误的判断:

sellin may确实存在

那么“5月魔咒”真的存在吗?从a股历史数据的统计上看,sell in may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策略。根据海通证券策略分析师荀玉根在2017年的一篇报告《股市的季节效应--从“sell in may”说起》,其统计了1990年到2016年(因为发这篇报告的时候是2017年4月,还没有当年的数据)上证指数当年5-10月的涨幅数据,发现5-10月的涨幅均值只有4.62%,而当年11月-次年4月的涨幅均值有20.17%。

数据来源:海通证券策略报告

在这篇报告里,海通策略分析师荀玉根认为,如果构建一个“sell in may”的投资策略,也就是每年10月末买入,5月初再卖出,这个策略从1990到2016年的年化收益率为13.4%,比上证指数12.7%的年化收益率更好。

数据来源:海通证券策略报告

a股那些有趣的“日历效应”

今天,“春季躁动,四月决断”已经被大众所熟知。最终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前申万宏源策略分析师凌鹏,也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个人。每年无论是熊市还是牛市,年初的时候都有一波行情上涨。根据凌鹏的复盘,这个上涨可能和最终的行情没有太大关系,一直到了4月才有一个决断期。

春节躁动的原因很简单,每年年初都是流动性最宽松的时候,经济数据也不能证伪,市场整体的预期都会比较高。我们甚至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都出现过年初春季躁动,那时候通胀很高,炒的是农产品。2018年的大熊市,年初也是一波大的上涨。比较特殊是2016年,开年直接两次熔断,属于少数一开年就见当年最低点的年份。

a股还有“节日效应”。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陆磊、刘思峰在《中国股票市场具有“节日效应”吗?》论文中,总结了1996年12月31日——2007年12月14日上证综指日收益率数据三个阶段(节前、节后和其他交易日)的统计结果,从中得到三点启示。

1、中国股市存在节日效应,即不但有节前效应,而且有节后效应,依据是不仅在节前,节后的收益率均值也比其他交易日收益率均值大得多。

2、中国股市的节日效应可能主要体现在个别节日上,依据是节日与节日之间的收益率均值有很大差距,甚至个别节日出现负的收益率均值。

3、中国股市节日前后的高收益率可能与风险有关,依据是节日前后的收益率与其他交易日的收益率有很大差异的同时,它们的收益率标准偏差也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节后,其标准偏差都比其他交易日的标准偏差大。那么节后的高收益可能是对高风险的补偿。

“日历效应”中,每年的11月也是上涨概率最高的一个月。根据2000到2017年的统计中,11月a股的上涨概率高达67%,是历史上仅次于2月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和12月的收尾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

我们发现无论是2月还是11月,其如此高的上涨概率和政策预期有比较大关系。说明市场在这个阶段更大依靠估值驱动。而历史上看,12月往往会有比较大的风格切换和“获利了结”特征。历史上看,好几个年份的12月都出现了“kill the winner”的特征。

日历效应背后的思考:一切皆周期

我们谈论日历效应,并非是鼓励大家根据日历去做择时。在阅读了大量书籍,学习了大量历史后,我们认为大部分人是应该放弃择时的。但是不做择时并不等于不理解周期。当我们理解周期了以后,就能更好的去做一些准备。

如同一年四季,有寒冬也有盛夏。日历效应的背后,是经济活动和人类心理的周期。每年的开始,大家都是偏向乐观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大家对于全年都有比较强的期望。到了4-5月时,这种预期需要更多的数据来验证,而一旦之前的预期过高,之后的数据很大概率低于预期。每年的年末,大家有都开始为第二年做准备。

即使在华尔街,市场的交易结构基本上是机构,每一个细节都被研究得非常透彻。而即便如此,sell in may依然每一年被人提起。

其实周期告诉我们的是,相信常识和规律,相信人类情绪中的钟摆摇动。这个世界最终不变的,就是人性。

一点粗浅思考,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0
0
金十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