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天的平均成交量高达5.1万亿美元的全球外汇市场中,出现闪崩的频率越来越高。汇市闪崩已经成为一些监管层讨论的热门话题,并且他们也对此十分困扰,在寻找闪崩背后“真凶”的同时,监管者们也在想尽办法解决问题。
汇市闪崩通常表现为汇价在短短几秒内遭受重挫,随后又快速回升。而且这种汇市“灵异事件”往往发生在交易员们放松警惕的时候,通常是纽约时间傍晚5点至6点,这时候纽约交易员已经退场,而东京的交易员还尚未进场,这段时间市场的交易往往比较清淡。
澳洲联储的一份报告指出,曾有数起闪崩事件都是发生在深夜12点钟左右。2016年10月7日,英镑在亚洲交易时段盘初重挫9%,英镑兑美元在几分钟内就从1.26贬值至1.14美元,当时刚好处于汇市流动性较低的时段。
汇市闪崩事件频发
众所周知,今年就已经出现了两次大型闪崩事件,分别是日元和瑞士法郎遭遇重挫。可人们注意到的只是一些大型的闪崩现象,一些小型闪崩却被很多人忽视了。
计算机交易模型创建企业pragma的研究结果显示,外汇市场大约每两周发生一次小型闪崩,其表现通常是某种货币的汇价急剧下跌,然后又迅速回升。同时买卖价差突然大幅拉开差距,随后这个价差通常在几分钟后又快速收窄。
对于越来越频繁的闪崩事件,监管层已经没办法再忽视它了。出于汇率对贸易、投资以及全球经济的重要程度,一些监管官员担心,如果再发生一次重大闪崩,很可能会威胁到金融市场的稳定。汇市的闪崩已经成为今年纽约联储外汇市场委员会的官员们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这也反映出监管者内心的不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和资本市场部副主任纳塔卢奇(fabio natalucci)指出,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汇市闪崩事件是否成为了一种新的常态,还是说它类似于煤矿里的金丝雀之类的东西。不可否认的是,闪崩的频率有所增加,这可能意味着在未来某个时刻会出现一次更严重的闪崩事件。
纳塔卢奇表示,在汇市闪崩的前几天,汇市已经出现一些信号,比如流动性变得紧张,买卖订单数量明显不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目前正在研究一种监控工具,或许可以预测到一下次闪崩。
背后的“真凶”
监管者们以及一些银行人士们一致认为,造成汇市闪崩越来越频繁的原因是算法交易的普及。在外汇交易中,用算法交易取代人工交易,虽然可以节省人工成本和提高交易执行的效率。
然而,它的弊端也很大。当市场交易量突然大减或者波动飙升时,就像英国脱欧期间出现的情况那样,这时候算法交易通常会因为程序设定自动停止交易。这通常会导致流动性大减。由于外汇市场依赖算法交易来提供稳定的报价,一旦出现大范围关停,整个外汇市场的交易量会骤减,汇率波动飙升。据估计,这类采用算法交易的平台共有70多个。
如果是采用人工交易,交易员们就能够在汇市剧烈波动时抓住机遇,买进正在大跌的货币,从而起到一个“护盘”的作用,不过,随着算法交易的普及,这种“护盘”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在算法交易出现之前,传统交易员们经常会交易流动性较低的新兴市场货币。如今,由于算法交易的出现,传统交易员的人士一直在减少。电子交易平台ebs上有多达70%下单都是通过算法交易,而在2004年的时候,所有交易都还都是由人力进行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央行官员表示,随着程序化交易将在外汇交易中越来越普遍,所以监管层需要加强对这一技术的监管。不过纳塔卢奇却认为,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汇市闪崩已经增加了企业和家庭的融资成本,在匆忙制定监管措施之前,更应该做的事情是先弄明白整个事情。
监管者的困境
其实,监管者们也迫切地想要出台一些措施来加强这一方面的监管,但是外汇市场的自由交易性质阻碍了他们的步伐,由央行和私营部门参与者一同制定的《外汇全球守则》旨在促进外汇市场的公平和开放,它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也不能对监管起到任何帮助。
在纽约联储赞助的行业组织外汇委员会以及全球外汇委员会会议上,监管者们都讨论了汇市闪崩的问题。纽约联储副主席西蒙波特表示,如何应用全球规则来促进外汇市场的公平和效率非常重要。中央银行可能会对这种事件进行干预,以消除外汇市场的一场波动,但问题是这可能会引发市场中其他参与者的争议。
在股票市场中,监管机构能够采取明确的措施来遏制疯狂的价格波动,但在外汇领域,类似的政策依然还在讨论阶段。
纽约梅隆银行资深汇市策略师neil mellor表示,他不认为中央银行会采取太多行动来反制此类闪崩事件的发生,之前的闪崩事件都是因为市场流动性枯竭,才导致了汇价一场波动。除非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否则未来这种闪崩还会继续出现。
转载说明:此文出自于金十数据,如需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若未注明原文来源随意摘编、转载等,金十数据将保留追究权利。